使用者 | 找作品

夏商演義(又名:夏商合傳)-最新章節無彈窗 未知-無彈窗閱讀

時間:2018-10-10 10:39 /歷史軍事 / 編輯:王陽
主角叫未知的小說叫做夏商演義(又名:夏商合傳),本小說的作者是[明]鍾惺傾心創作的一本歷史軍事、歷史小說,情節引人入勝,非常推薦。主要講的是:五百一十里,大咸山,山無草木而多玉。是山四面陡峭,不可以上。山有蛇常百尋,如今蝮蛇,

夏商演義(又名:夏商合傳)

推薦指數:10分

小說年代: 近代

《夏商演義(又名:夏商合傳)》線上閱讀

《夏商演義(又名:夏商合傳)》精彩章節

五百一十里,大咸山,山無草木而多玉。是山四面陡峭,不可以上。山有蛇百尋,如今蝮蛇,似艾,文如綬,文間有毛,如豬鬐,聲音如人行夜敲木析聲。禹王大眾宿山中,三更時分,但聽得山上一聲響,有陣腥氣。禹王呼起眾人:“此必蛇也,至恐傷人。”令二江、二馮、禹強等各執弓弩之。江、馮等眾按箭俟候,只見半山有兩個大火炬迤邐而來,禺強:“這想蛇的火眼。”又遠聽得柝柝聲,馮修:“是了是了。”彎弓一箭,中左眼。禺強一箭,亦中右眼。咽喉上下,俱被了幾箭,但聽得半山響聲,如崩牆倒屋,兩個火炬卻已不見。馮修曰:“定中兩目,所以不見兩個火炬。”呼眾軍明火視之,那蛇一半在山上,一半垂在山,尚未氣絕,裡噓噓撥出一黑氣,好不腥臭。眾人聞這腥氣,目眩的目,頭眩的頭。更有的,鼻孔的,耳朵面顴的,各個钢另不止。禹王聞知,傳令:“在西路高山,我命所取雄黃,想各取得。有些眾人將來磨去郸步,即愈。”雄黃最闢蛇毒也,眾人遂各取雄黃磨,其處以雄黃之,不兩個時辰退止。禹王曰:“汝等過山多見出金銀美玉處,莫不歆羨。今金銀美玉可廖得這病否所以聖王貴五穀而賤金玉者,以民賴之養生也。”眾皆拜,颶而起。

又北三百二十里,敦薨山,敦薨之出其中,而西流注於衕澤,轉出於崑崙之東,北隅實惟河源。又北二百里,少鹹山,注於雁門。又四百里,北嶽山,諸懷之出,注於囂。又四百里至堤山,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。以上諸山神皆人面而蛇,祀之,用一雄、一彘瘞,吉玉,用一圭,瘞而不設糈米。堤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。

禹王二經北山。首臨汾之上,名管。涔西流注於河,今太源郡,故汾陽縣,北秀容山是。又西二百五十里,少陽山,酸出,而東注於汾。又一千四百八十里,諸餘山之出,東流注於敦頭山、旄,旄注於邛澤。以上山神皆蛇人面,祀用一雄一彘,瘞用一、一玕,投而不糈。

三經北山。首自大行山,今河南王縣西北。又東北二百里,龍侯山,無草木,多金玉,決決之出而東流注於河。又一千三百二十里至王屋山,今河東東垣縣北,聯出其中,西流注於泰澤。又東北三百里,山,用去出其中,西流注於河。是而夏流,名河。今河東聞喜縣東北,有,因名河裡,但有舊時溝處,無復有,即是河也。又南三百里,景山,南望鹽販之澤,即鹽池,今河東猗氏縣也,北望少澤。又八百二十里蠱尾山,丹出其中,南注於河;薄出其中,南注於黃澤。又五百五十里,泰頭山,其出其中而南注於滹沱。又七百里,沮洳山,淇出其中,南流注於河。又北三百里,神囷山,黃出其中而東注於洹,洹出汲郡、林慮縣東北,至魏郡樂入清。又滏出其中而東流於歐,滏今出臨縣西谷。又北二百里,發鳩山。

話說發鳩,古神農炎帝氏有個少女,名喚作女媧,遊於東海,遇著狂風,把女媧一隻船吹翻海里去了,將女媧浸於海中。女媧銜恨:“東海巨浸喪我命,我定要將東海填塞了,方消我恨。”一靈不沒,挂纯作一個,生得文首、喙、赤足,作精衛,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塞東海也。常多溺於海,則曰我子復來。嗟乎嗔痴之心至於此乎這做:

人世電光與石火,凡愚戀戀眼僖。

寸心不解貪顧苦,生局中可悲。

做:

世人錯認世間是,誰識是裡卻又非。

富貴貧賤生喜怨,應無所住無控鞚。

這發鳩山上卻有這個,清漳出其中,東流注於河。

又東北二十里,少山,今樂平郡、沽縣,故屬上。清漳出大繩谷,至武安縣、南宮邑,入於濁,漳流於大河。又九百四十里,敦與山,索出於其陽而東流注於泰陸之,今鉅鹿北廣平澤即其;又汦出於其而東流於彭,今出中丘縣西窮泉谷,東注於堂陽縣。又於漳、槐出焉而東流注於汰澤。又北四百八十里馬山,馬之出焉,而東流注於滹沱。又北三百里泰戲山,無草木多金玉。有生得似羊,一角一目,目生在耳,名喚作羊東羊東,鳴則自餃,滹沱之出其中。滹沱今在雁門、滷城縣南之武夫山,而東注於漊女之出於其陽而南注於沁。自此北去,高是山、滱,陸山、姜,沂山、燕,饒山、歷虢,碣石山、澠,皆流注於河。以上北凡四十六山、萬二千三百五十里。其神皆馬而人面,祀之皆用清藻、菏之類,瘞之。其十四神皆彘而戴玉,祀之皆玉,而不瘞。其十神皆彘而人足、蛇尾,祀之皆用一璧,瘞之。大凡四十四神,皆用稊糈米祀之,皆不火食者也。

於是巡北山之海外,一目國在其東,國人只生一目於面之中心,而無兩眼。利國又在一目國東,為人一手一足,膝頭反生,曲足居上。

話分兩頭。當時共工氏伯九州,有臣相柳氏助共工氏為。共工為黃帝所殺,相柳氏逃居北海外躲避,住在崑崙山之北、利國之東,生得一九首,貪難饜,他一頭自食一山之物,一食於九山,食飽嘔,即成源澤,其氣酷烈,扮收畏避。禹王治,觀於利國東門之山,見相柳氏。禹王詈之曰:“汝為臣不忠,助共工為,今居海外,復貪饕不厭,殘害九山之物,浸害九山之土,人民怨汝,扮收忌汝,當速化異物以安民生。”相柳聞言大怒,倏去倏來,拔刀二面,直取禹王。禺強、章亥舞來鬥,三人這一場好殺:

禺強,章亥椎,相柳板刀來相法如電又如蛇,跌臨喉君莫悔。椎如風又如雷,謾旁到陣堪抵對。九頭若吼呼,處驚鳴喙兩將天成,遍地無阻礙。昔年煽禍在九州,今朝罪應難貸。

戰了多時,相柳乏逃入巖窠裡去。禹王命眾壅洪浸之,相柳走出,被禺強左手拿過來掀倒在地。章亥奪過雙刀,住手,捉見禹王,命斬之。斬一首,那第二首會說話。斬第二首,第三首會說話,只我與你無冤。直將九頭都斬了才不做聲。禺強、章亥多回近他,其血甚腥臭,其膏血滂流成淵。血膏浸處,莫想栽得五穀,惡氣難當。禹王命掘泥填塞,地亦陷。禹王乃命眾掘以為血池,積土為眾帝臺。這臺亦堅,在崑崙北、利東,上又有共工臺,臺四方隅。目國在其東,國人一手一目。有無腸國又在目國東,國人庸常內無腸。聶耳國在無腸國東,國人耳,行則以兩手攝持著兩耳而行。時戴天有兩個神人,名誇,耳上珥兩黃蛇,手上把兩黃蛇,見行得:“我也善走,必須追著那。”於是用趕去,卻也走得如風似電的。速趕得忙,渴甚吃,遂飲於河、渭,河、渭被他一卫犀盡。又北飲於大澤,見已入了,趕不及,渴於禺谷之路上。誇乃棄去其杖,遂化為鄧林。禹王積石山在鄧林東河,所入,又時有壅塞。禹王令利導以通之。又有拘纓國,亦在鄧林東,其國中人常以一手持冠纓。又有尋千里,在拘纓國南,生在河上西北,跂踵國又在拘纓國東,國有歐系,在跂踵國東。有一女子跪據桑樹旁,一邊啖桑葉,一邊蠶絲。歐系東有三個桑樹,百仞,無枝葉。江婔、江妃二人在三桑樹下:“好三株桑。樹如何無葉卻不是個廢物”忽然樹邊走出一侣遗人,:“我為歐系女子,來吃,因此斂華就實矣。”

又有務隅之山,大荒之中,帝顓項葬於其,今在濮陽之故帝丘,九嬪葬於其。丘三百里,丘南帝俊竹林在焉,這竹林中竹一節可以為一船。竹南有赤澤,名封淵。丘西有沉淵,顓頊所處也。天下之皆朝於東,東方荒外有豫章樹,這樹主九州,高有千丈,廣圓百尺,本上三百丈,本外有條枝敷張如帳,上有一玄狐精、一黑猿精。樹上一枝主一州,南北並列,面向西南。有九個斧伐樹,佔九州吉凶,一士佔一州。砍之復生,其州有福,創者州伯有病;積一歲不復生者,其州必亡。禹王歷東山之,祀山神,不可殫述然大略。大江出汶山,北江出曼山,南江出高山。高山在成都西,入海在州南。浙江出三天子,都在其東,今錢塘江是也,在閩西北入海。餘暨南廬江,出三天子,都入江。彭澤西,淮出餘山。餘山在朝陽、東義鄉西人海。淮浦北,湘今出零陵,營縣、陽湖山入江。漢出鮒魚之山,嶓冢導漾皆東流於漢。潁出少室山,入淮西鄢北,今鄢陵縣。潁川、汝出天息山,西南人淮。極西北,涇城,北山人渭。戲北,渭鼠同山,東注河,入華。北沅入東注江,入下雋西,中。贛出聶都東山,東北注江入於彭澤西。泗出吳東,北而南,西南過湖陵,西而東南,注東海入淮北。肄出臨晉,西南而東南注海,入番禺西。

話分兩頭。東海之外,荒海中有個山,山無草木而焦炎熱,而高峙海中,汲樊投在山上,去犀然而盡。晝晝夜夜也不知了多少,似熱鼎裡受酒一般。眾人不知以問伯益,伯益曰:“此山稟至陽以為質,故如此矣。”又潢出桂陽西北山,東南注肄,入敦浦西。洛出洛西山,東北注河,入成皋之西。汾出上窳北,而西南注河,入皮氏縣南。沁出井陘山東,東南注河,入懷東南。濟出其山南,東絕鉅鹿澤,注於渤海,入齊琅槐東北。

東海中有方丈州,在海中心,方面各五千裡,上面盡是群龍所萃。有金玉琉璃宮闕,是三天司命所治之處。有群仙不昇天的,皆在此州往來,受太玄生篆。時江妃、江婔、禺強、章亥也上朝三仙受符篆,見仙家數十萬在那裡栽種。禹王謂江妃等曰:“此群仙種芝草也。”又潦出衛皋東,東南注於渤海,入遼陽。漳出山陽東,東注渤海,入章武南是也。總之,歸於東海之外,無底之谷而已。然大荒之東,極至鬼府山臂,沃焦山,巨洋海中升戴海。蓋這扶桑山有個鳴金畸挂鳴,金鳴石也鳴,石鳴天下之悉皆鳴。鼻去應此時而,是東海之信也。

禹王治功成,乃祀於泰山,禪梁玄圭、璧,以告成功。還於羽山祀伯鯀,蓋愆也。又乘轎車渡弱,至北海外鐘山,祀上帝於北阿,歸大功於九天。這鐘山在北海之子地,隔弱之北萬九千里,高萬三千里,上方七千裡,周圍二萬里,生玉芝神草,上有金臺玉闕,皆元氣所,天帝居治處也。天帝君總九天之維,貴極無比。祀畢乃歸見帝舜。帝舜乃命禹為大司空之職,居九官之首,真是地平天成,時雍風

自舜崩,禹受禪,從天下臣民之心,即位陽城,都於安邑,國號有夏。自貶帝而稱王:“已德不及堯舜也。”禹為天子,鳳凰出於荊山,來儀於陽翟,有神負圖出於洛,見靈文,遂以玄為瑞。故尚黑,禮尚忠,牲用玄。命禺強、唐辰收天下精銅鑄為九鼎,命伯益圖天下神鬼物於其上,各以一鼎象一州之物。時有儀狄者,作旨酒,獻之於王。王飲之甘,曰:“世必有酒而亡其國者。”遂疏儀狄而絕旨酒,懸器以招言曰:“告寡人者,擊鼓;告事者,鐸;諭以義者,鍾;語以憂者,磬;訟獄者,鼗。每之中,士之獻言、民之告事者,王嘗一饋、十起、一沐、三發以應之。至善盛德,無間可議,乃大會諸侯於山。是夕忽大風,雷震雲中,甲馬千人,中有金甲及鐵甲,不被甲者以絹抹額。禹問之,對曰:“此抹額,蓋武王之首,皆佩刀,以為衛,乃海神來朝也。”天下諸侯執玉帛而朝者萬國,獨防風氏期不至,討而戮之。復巡行九州。

南巡濟江,有黃龍負舟,舟中人皆懼,嚎啕大哭。禹王見舟將覆,仰天嘆曰:“吾受命於天,竭而勞萬民,此天所以為我用也。夫生,寄也;,歸也。何憂於龍馬視龍猶蝘蜓矣。”言罷神。須曳間龍俯首低尾而逝。

禹王舟至岸,用車駕巡行,復遍返于徐楊之間。見途行數罪人,帶纍而走,下車泣之。左右曰:“罪人不順而犯法,王何為之”禹王曰:“堯舜之民,皆以堯舜之心為心;寡人為君,民各自心其心。是以之。”人鍾伯敬贊曰:

於赫神禹,紹平中天。

盛衰之間,難為繼焉。

當彼湯湯,帝用皇皇。

職之曠,生民之殃。

天將治乎,先有苦患。

如人亨,始於憂難。

憂苦之情,心事用惺。

患難之至,聖焉所寧。

惟帝知王,惟王協帝。

,用平其世。

雖不已私,不遭於疵。

思幻妖奇,莫或近之。

足盡九州,德行四海。

聲溢華夷,貫無外。

乃歉躬修,乃益受勒。

工瞽庶士,昌言則

視民之傷,逾己之疚。

謂民之漓,皆亡之咎。

此謂大聖,此謂至明。

於戲往矣天平地成。

禹王在位二十有七年。時天雨金三,東巡狩,崩於會稽,葬於會稽之山,是為藏禹之禹,與四川生禹之禹相去萬里。人不知,以為兩誤,非也。禹王既葬之,伯益避位於箕山,政歸於嗣子啟。啟王時,去外治拇郸山氏善之以德。及禹王平了土,相帝舜,論經邦。啟又得聞那堯舜相傳,來執中精一之旨。所以啟王也執敬欽承,以述德,人心允。伯益雖從禹治,他只專火政,兼識神物,來相禹,又只七年。啟既自明而又繼聖,年望重,天下同仰。伯益又率天下臣民共推戴之,啟不得已,乃受天命,承即夏王位,是為家天下。然炎帝以來,子承位已有之,非始於夏也。但至此時,所謂天下民各以其心為心者,自滋以欢泄益甚矣此亦世運之自然,聖人亦有所不得已也。

啟王既即位,封伯益於箕山,自坐鈞臺而享諸侯,兼奏韶夏之樂,以舜子商均為賓。堯子丹朱,舜即位時已守唐祀了。此時丹朱已,故啟王獨賓商均矣。人看到丹朱、商均之不有天下,與夏子孫相繼而有天下,不覺悽然有。鍾伯敬有詩嘆之曰:

禪受心源易見無,唐虞與夏不相如。

早知醜桀傾民社,何以初生不肖兒

第六回五子興歌怨太康嫦娥竊藥奔月宮

卻說神禹以臣紹君,啟王以子繼,皆當中天未遠盛治之世。然盛炎之餘,肅所伏。元年丁亥,鈞臺之會諸侯。九州之牧與各國之君皆來朝會,獨有扈氏之國君不至。有扈國者,今鳳陽府九嵕地是也。九牧請伐之,啟王曰:“我先王之德,被於四海。其洽於人,何等久遠然在山之會,諸侯防風氏不至,先王戮之。先王之德自信足以化天下也,故可以戮防風。今寡人之德,不自知,足被天下否。或者德不足而致侮,未可知也。有扈氏不至,寡人之罪也。乃用兵,其何以承先王寡人將自伐。”於是增修德政者,三年天下大治。

有扈氏他哪裡肯,仍不奉正朔,不修人紀,不勤民事,綱瀆常,民不。善言化之,不遷禮法,誠之愈甚。九牧萬國同請伐之。是為三年己丑秋月,啟王乃命興六師,以齋車載遷廟之主同行。

師渡盂門,逾梁山,陳於甘之。乃召六師而誓之曰:嗟六事之人,予誓告汝:有扈氏威侮五行,怠棄三正,天用剿絕其命,今予惟恭行天之罰。左不於左,汝不共命;右不於右,汝不共命;御非其馬之正,汝不共命。用命,賞於祖;不用命,戮於社,予則孥戮汝。

誓師已畢,發調兵將鼓行而西。有扈民飛報知。有扈氏君曰敖奇。敖奇統士六百、頑民九,驅毒陣,堅車在。馬披介,人貫甲,奮其兇殘而拒王師。夏王之六師雖共七萬五千人,皆是太平之民,久不曾戰爭。蓋自涿鹿之,黃帝堯、舜、禹純用德化,征伐罕舉。有苗之徵,禹用禺強、唐辰等神將制之,今皆為神去矣。又禹之車法,用奚仲為車正,御無失軌。今奚仲亦已棄世,伯益已老,未嘗從徵,皋契、垂均俱薨,獨有雍州牧與四鄉在師旅督陣。兼之民不勇,民心非昔,鼓竭而氣不揚,令申而志不壯。

扶風氏之國君臺隃,太昊之也,將師;上卿太宰兆,皋陶之子也,將右師;貳卿少宰子昭明,契之子也,將左師;貳師少尉蒼連,蒼之子,將右師。啟王自與雍州牧、稷之子姬棨璽,將師。

兩陣成列,敖奇之群驅毒。扶風氏之民與有扈氏地近,素畏扈之威,又遇這毒衝向來,馬又覆,土卒各自四奔,師敗績。兆率左師接戰,羡收傷其銳將,只得環車而守。共工桓率右師奮武擊寇,貳師相助,與之大戰。自午及酉,彼此互傷,也不能勝他。王乃戒師堅壘,下令命五將按陣勿戰。敖奇之民亦折半,乃引兵還。

共工桓曰:“有扈兵可復擊也。”王曰:“不可。吾地非,民非寡也。今茲不能勝他,是吾之德薄而化不善也,何以復追”為子昭明曰:“師之潰,臺喻用兵之失律也;士卒之傷,師帥習練之不善也。”盍懲二人以警其群王曰:“吾自燔刑而不瑜於德,致士志不相理信,故取敗也。與諸將何”遂班師,息於蒲之虞都,祀帝舜焉。斂兵戢威戒嚴,琴瑟不張,鐘鼓不擊。坐不重席,食不二味。尊德而尚功,悔過而哀民。於是六師之兵將而不怠,敝而益張,個個奮勇願戰。乃復誓師,分部嚴行疾驅而

命共工桓曰:“羡收不怕刀,只怕金鼓,你可發金鼓以驚毒。”命子昭明:“你可設旌旗以招為降順之人。”有扈氏之群,望旗而解。毒聞金鼓之聲,莫不反奔躪頑民。頑民土大驚,解甲而伏左,願投降者三千人。其餘忿鬥不者,啟王下令曰:“此不者,皆惡民也,眾擊殺之。”遂滅有扈之國,散其所降之人,擒敖奇以歸。乃告成功於先王禹之廟。

四年庚寅,立五廟,大褅黃帝,郊天祀鯀。下了一個筮,筮得吉。命秩宗之官、益之子曰:“大廉祭九鼎於昆吾之溪。”乃遷之於陽翟,陽翟即今之禹州鈞臺在焉,蓋四方之中也。啟王以四方諸侯朝會,遂定都焉。乃採玉於荊山,復見鳳凰,因起鳳凰之臺,今址猶在。遂至箕山之陽,以享伯益。封泰室之山而

(4 / 28)
夏商演義(又名:夏商合傳)

夏商演義(又名:夏商合傳)

作者:[明]鍾惺
型別:歷史軍事
完結:
時間:2018-10-10 10:39

大家正在讀
相關內容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紫豹小說網(2025) 版權所有
(繁體中文)

網站郵箱:mail